来源:全媒体中心

流火七月,艳阳高照,微风轻拂,乐声清脆,走近胡杨人物,开启历史大门。
“我1961年从上海来到塔里木农垦大学,陪伴着这个学校走过了四十个春秋。在这四十年里,我在党的培养、学校的滋润下,逐渐成长发展,对学校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7月 1日,退休老党员老干部、原塔里木农垦大学校长顾振权教授,在接受“传承红色基因,铭记红色历史”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电话访谈时这样说。
顾振权教授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读高中毕业后考上了浙江大学物理系,到学校报到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结核,学校要求他回家修养。1961年,正好塔里木农垦大学在上海招学生,顾振权教授觉得自己的身体还可以,就自愿申请到边疆去,到塔里木农垦大学去。
“刚来到塔里木农垦大学,我们吃的第一顿饭,就是高粱面窝窝头,睡的是地铺,就是天当房、地当床。当时是10月份,天气已经比较凉了,学校的条件是很艰苦的……”已经82岁高龄的顾振权教授,给胡杨学子们诉说着那个饱经风霜的岁月。
顾振权教授于1984年担任塔里木农垦大学副校长,1988年担任塔里木农垦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曾给学生们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并在团委、教务处等部门工作过。
“我们应该永远怀念一个人,他就是王震将军。王震将军为了发展新疆的农垦事业,从稳疆兴疆出发,以高瞻远瞩和巨大魄力,毅然决然在大漠深处创建了这个学校。这个学校的校名是由王震将军亲手题写的,这个学校也是他亲自创办的,他为这个学校办提供了很大很大的帮助,做了很多很多具体的事情。”
这个学校之所以能够诞生、能够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并且还能不断发展,和王震将军是密不可分的。王震将军不但亲手创建了这个学校,还为创办学校提供了很多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教导我们要发扬抗大作风和南泥湾精神。
“当时初创的时候,全体师生员工按照王震将军的教导,用抗大作风和南泥湾精神去鼓励和鞭策自己,以坚强的毅力去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使学校能够健康的发展。学生一边上课学习,一边劳动生产,老师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劳动生产,师生们还自己动手盖房建校。”说起那个半耕半读的年代,在顾振权教授的记忆里依旧熠熠生辉。
“当时主要是开荒造田,搞生产、抓劳动,有一个口号叫做思想自觉、自给自足,就是自己解决粮、油、肉、菜等生活供给问题。学校的第一任校长,就是农一师师长,原三五九旅老战士、老红军林海清同志,就提出来每一个思政员工至少要种两亩三分地,一亩地种粮食,一亩地种棉花,三分地种菜、养猪,这样可以解决吃饭,解决粮油,还可以解决一些办学经费。当时的条件真叫个艰苦,可是大家都没有把它当回事儿。”
老一辈的塔大人,在南泥湾精神的熏陶下,前仆后继地不断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不断地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上课学习和劳动生产、盖房建校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学和干相结合,就是干中学,学中干。我们当时是10天休息1天,当时的条件虽然艰苦,但老师在教学上非常用功,学生在学习上也非常刻苦。晚上没有电了,就点油灯学到深夜。”
“我们这个学校,是用抗大作风和南泥湾精神培养人才的,我们这个学校教出来的学生,下的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是得到社会的认可的,是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的。学生特别能吃苦,在社会上能站住脚,这也是这个学校能够坚持下去,而且不断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顾振权教授说。
谈到对青年教师的希望和期待时,顾振权教授希望老师们能够发扬南泥湾精神和抗大作风,践行胡杨精神,长期留在南疆,扎根在南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坚守岗位,教书育人。
对于学校未来的发展,顾振权教授希望学校弘扬南泥湾精神,抓住机遇,继续坚持开门办学,积极主动与内地高校建立紧密联系与合作,进一步提高师资力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推进学校发展更上一层楼。
“今天塔大的辉煌,离不开像顾校长这样的一大批前辈们的辛勤付出。作为新时代的小胡杨,我要发扬抗大作风和南泥湾精神,好好学习,掌握技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奉献青春。”“传承红色基因,铭记红色历史”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成员、农业资源与环境2021级1班马存金说。

(文/陈雪梅 徐环 摄/马存金 视频/王翔 米精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