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园地

理论园地
当前您的位置: 学校首页 - 理论园地 - 正文

【当代兵团】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发布时间:2024-05-28 作者: 浏览次数:

◎杨宝仁 吴炎梅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传承、创造、互鉴是中华文明、中国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需要我们以新气象新作为在传承中筑牢道路根基、在创造中打开创新空间、在互鉴中传递智慧之光,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涵育建设光耀世界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铸就中华文明新辉煌。

传承:以宏阔的大历史观筑牢道路根基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文化基因是国家和民族长盛不衰最持久、最深沉的精神密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连续性是中华文明区别于世界其他文明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如果不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渊源和核心价值,就无法深层次理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逻辑和本质特征。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独特发展脉络、精神品格、精神气韵、价值体系,使得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而薪火相传、绵延不绝。人类文化之所以发展延续,中华文明之所以绵延至今,就在于文化的不断传承。文化传承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先决条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推进理论创新的丰厚土壤,是中国道路的坚实基础和深厚底蕴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文化自信是推进强国建设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也是实现民族复兴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关键是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道路,巩固和凸显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来自文化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党领导人民推进“两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必须以宏阔的大历史观,准确把握中华文明和中华文化形成的道理、学理、哲理,深刻把握“古”与“今”的承继,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掘历史智慧、汲取政治智慧,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中华文明肌体,植根中华文化沃土,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坚持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坚定不移走好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必须掌握思想和文化主动,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贯通起来,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形成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理论大格局大气象,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自立自强,为推进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提供更加强大的思想引领力、价值引导力、文化支撑力、精神凝聚力。

创造:以通达的大发展观打开创新空间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传承才能更好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创新性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是中华文明的内在基因和内生动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蕴含着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继承是为了赓续历史文脉,发展是为了谱写时代华章,两者都为文明演进提供不竭动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首要在于传承好中华文明,关键在于发展好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历史沉淀和现实观照转向未来发展,创新是必然选择、唯一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中华民族主体性和原创性的本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沃的土壤。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赋予中华文明新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创新之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必须以通达的大发展观,强化现代文明视野、现代文明价值诉求,把探寻高度契合性作为聚焦点,把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作为创生点,把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基作为立足点,把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作为着力点,把巩固文化主体性作为关键点,赓续历史文脉,深植文化根脉,统筹“硬”与“软”的互动,坚持在守正创新中构筑中华文化新气象,在与时俱进中激扬中华文化新活力,坚持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守护好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传承好中华民族精神命脉。不断挖掘和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资源和思想精髓,更加充分地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赋予中华文明更加鲜活、更加富有生命力的时代特征,使中华文明不断吸收新能量、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使中国文化迸发出新的时代光彩、展现出新的蓬勃生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光照之下呈现出时代的、鲜活的光芒,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时代华章,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汇聚的融合创新之路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孕育出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不断开辟和拓展文化创新空间,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发展提供丰沃的土壤,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新,为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提供宏阔悠久的历史视野、深邃通达的哲学智慧、高明博厚的价值引导、深厚持久的文化支撑、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

互鉴:以深邃的大文明观传递智慧之光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类文明在多样性中存在、在多样性中发展、在多样性中前进,是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和平、和睦、和谐思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内核,统一性是中华文明的内在规定和核心信念,包容性是中华文明的开放胸怀和恢宏格局,和平性是中华文明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中华民族的天下观,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文明新形态”“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系列理念主张和践行世界和平建设者、全球发展贡献者、国际秩序维护者的思想之源、行动之脉,为实现世界持久和平与发展、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丰厚历史滋养。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史中,在与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对话中,中华民族牢牢坚守本民族的文化特性,以鲜明的特色、风格、气派标识出何以中国、何以中华民族,使中华文明在薪火相传中革故鼎新,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获得了强韧的生命力、强大的竞争力、突出的贡献力,从而使中华文明屹立在世界文明之林。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也是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文明,更是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文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为中国人民提供精神滋养,也为世界人民奉献思想智慧,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也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所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更是一种新的文明观,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人类文明新形态,追求文明交流互鉴、兼收并蓄,倡导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必须以深邃的大文明观,坚持胸怀天下,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古为今用、西为中用,彰显“内”与“外”的互鉴,以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开放胸襟,在互学互鉴中保持文化定力,在守正创新中激发文化活力,深入挖掘中华文明蕴含的世界价值,汲取世界优秀思想文化资源,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中华文明的新形态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促进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为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发展、推动构建全球治理新格局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力量。必须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着力打造出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加快构建更具原创力、亲和力、影响力的中国话语体系,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在世界文明图景中更加鲜明地展现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形象,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华文明古国时代气象,展现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形态,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让当代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不断树立和闪亮起来。

(作者单位:best365网页版登录官网)

Baidu
sogou